南开大学吴晓林教授应邀主讲暨南大学公共管理高端学术讲座(第三期)
2022-07-17
暨南大学MPA教育中心
2022年7月16日,暨南大学MPA教育中心成功举办第三期公共管理高端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邀请了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中国政府发展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晓林教授开讲“理解中国社区治理”。
吴晓林教授以疫情期间社区封闭措施为引,探讨其背后中西方组织网络和政治制度基础的差异。首先,吴教授从概念起点出发,梳理了“社区”的起源和发展,认为社区理论经历了“社区孤存论”“社区消失论”“社区继存论”“社区适应论”“社区解放论”等多个阶段,应破除滕尼斯描述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生活在小范围地域之内、自给自足的社群概念,拥抱工业社会的社区概念。西方关于社区的语义繁杂,普遍认为社区是群体的概念,且社区身份多样;而中国的社区概念相对简单明了,重区域且社区身份单一。在疫情之后,基于共同的抗疫诉求,中国居民对于“社区是一个邻里守望相助的共同体”认同感增强。
其次,吴晓林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中西方社区的演化路径。从黄帝画野分邑,到周朝五比为闾,再到春秋战国时期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秦朝县下设里、汉朝编户齐民等,说明自古“皇权也下县”。社区是整个国家的政权根基。而西方早期的社区和国家没有关系,到了一战以后,国家才逐步进入社区的实践领域。
再者,吴教授以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切口对比了中西方社区的差异。中国对社区全面干预,以社区党组织统合社会组织、市场组织和家庭,进行中心化治理,主要承担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和社会功能;而西方国家是部分干预,没有完整、全面的社区政策,国家干预始终接受自由主义的审查,大力发动志愿组织以掩护政府赤字之下的卸责,呈现出网络治理样态,重点向低收入群体提供服务。
最后,基于社区和业主三次生产分配失联状态,吴晓林教授指出目前社区治理转型处在国家创制社会的阶段,即在社会基础比较孱弱的情况下,国家来创造社会伙伴,且使这些社会力量运行在政府和国家规定的制度轨道内,最终目的是达成合作治理。社会组织健康力量的持续发展需强调在地力量的社会培育、强调社区社会组织的参与、强化社会力量的政策支持、宏大叙事要落于平常生活。
本次讲座由暨南大学MPA教育中心执行主任林慕华教授主持,共400余名师生参与。吴晓林教授关于社区治理的诸多精妙见解与丰富的案例素材,引起了与会同学的强烈共鸣,在互动交流环节中纷纷踊跃发言。围绕同学们提出的“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如何调动社会力量”“时代发展对社区干部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情感治理如何消解城市社区陌生人社会”“社区治理如何平衡政治主导和基层需求”“国际社区如何善治”等问题,吴晓林教授逐一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回应,还强调了理论对于MPA论文写作的重要性。林慕华教授也鼓励MPA学生利用自己的工作和经验优势,善于发现问题,搭建好分析框架,加强研究深度,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