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胡洁人副教授应邀主讲第六期暨南大学公共管理高端学术讲座
2022-08-09
暨南大学MPA教育中心
2022年8月6日,暨南大学MPA教育中心成功举办第六期公共管理高端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暨南大学MPA教育中心执行副主任李丹阳副教授主持,邀请了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洁人,开讲“新形势下超大城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及基层治理”。
胡教授首先对新形势下超大城市社会治理对政府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做出分析。她认为,一方面,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从家庭、社区到社会都更关注精神满足;另一方面,社会治理有了新的飞跃,更强调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理念和思维需要更新。胡教授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在于增强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的参与,重视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接着,胡教授对如何创新社会治理进行了阐述。她指出,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框架涵盖以人为本、社会服务、社会组织和法治政府,主要任务包括反映群众诉求、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调节利益格局、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和增强社会活力,可通过制度建设、结构调整、利益平衡和包容各方等路径实现。
基于此,胡教授提出了三个社会治理创新重要举措:第一,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改善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社会治理创新的立足点是人民群众,而社会组织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当前社会组织面临资金不足等问题,应更加明确社会组织的方位、权责和运作方式。第二,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应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等。第三,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应树立系统思维和整合思维,解决突出问题和主要问题。
随后,胡教授通过引入生动的案例,揭示超大城市基层社会的矛盾现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化解机制。在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双重转轨之下,社会分化加剧,矛盾纠纷频发。冲突主要来源于身份、态度和利益,既有个人层面,也有集体层面。相较而言,利益冲突更容易解决。根据布莱克和默顿的冲突化解模型,处理人际冲突的方式有五种:强制、回避、抚平、妥协和解决问题。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化解机制包括诉讼、非诉讼和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等,其中,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具有独特优势,包括:畅通利益表达渠道,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积极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强调劳资双方进行平等参与和理性协商;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努力增强干部素质;壮大社会组织,减少恶性事件。
胡教授结合创新社会治理,总结了社会组织参与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的多元模式。一是深化街道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例如妇联、社工介入信访纠纷化解;二是健全网格化管理,构建城区无缝隙治理体系,例如建立执法队伍大联勤,鼓励居民参与自治;三是突出能力建设,打通社区治理节点,例如探索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薪酬改革。此外,胡教授还提出“党建+调解”介入纠纷化解,坚持党建带群建,发挥党组织履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职责,通过党组织健全、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参与纠纷化解和服务群众。除了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外,还要讲究方式方法,以人情、道理化解基层矛盾。
最后,胡教授强调应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找到创新社会治理的价值支撑点,增强社会组织的自组织能力,妥善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借鉴别国的社会治理经验,创新中国做法。
本次讲座使我院MPA师生对社会矛盾纠纷的化解有了新的认识,引发了热烈讨论。胡教授对MPA学生提出的“柔性治理与传统治理的方式有什么差异?”“基层治理哪些方面对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具有创新性?”“如何看待信访不信法?”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胡教授的精彩讲座对MPA同学拓宽选题、提升解决复杂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帮助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