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孟天广副教授应邀主讲第九期暨南大学公共管理高端学术讲座
2022-09-01
暨南大学MPA教育中心
2022年8月27日,暨南大学MPA教育中心成功举办第九期公共管理高端学术讲座。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政治学系博士生导师孟天广副教授应邀主讲“信息政治学:国家治理的信息基础”。
孟教授以人类文明发展史开篇,讲述了普罗米修斯之火在生物学层面的进化意义,进而指出智能技术对于现阶段人类文明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网民数量的增加,我国数字社会逐步成型。党和国家陆续制定政策体系,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制度基础。数字治理在赋能国家的同时向社会赋权,在治理结构、组织再造、治理资源、治理技术等方面重塑国家治理,而信息则是上述系统性变革的重要基础。
接着,孟老师通过回顾文献,总结了信息政治学的两个主要研究问题,一是国家内部官僚制、委托代理的信息问题,主要有信息运作过程、信息碎片化、信息处理与反馈等议题;二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信息问题,包括信息流通、信息收集、偏好加总、信息筛选、偏好吸纳等。在此基础上,孟老师从科层制、知识论与制度经济学三个理论视角,分析了国家能力形成的三个机制,即行政机制、社群机制与信息机制。其中,信息机制是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重要抓手,有助于优化政策决策、政策执行、官员激励、绩效评价等公共管理活动。通过剖析信息的基础特征与运作过程,孟老师提出数字时代六种国家信息能力,即国家内部层面的信息汲取能力、数据治理能力、循证决策能力;国家与社会关系层面的数字规制能力、吸纳回应能力与濡化能力。
随后,孟老师详细介绍了我国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前世今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党的十八大前的信息化阶段,二是党的十八大后的数字化阶段,这两个阶段在组织基础、建设内容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差异。为更好地分析国家信息能力的历史演变,孟老师运用2000年以来我国300余城市的数字基础设施相关数据,描述了我国数字治理进程中不同类型城市空间扩散和职能部门的权力分布概况,归纳出我国数字政府建设中的政治驱动逻辑。
此外,孟老师围绕“数字时代国家如何吸纳社会偏好”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理论层面,孟老师基于人民主权论、参与民主等相关理论提出政府对公民意见的回应性是任何现代国家的基本功能。在实证层面,孟老师基于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2008-2019年的大数据,对“政府回应质量”“谁在利用网络信息渠道”“网络信息渠道表达何种社会偏好”等多个维度进行描述,归纳出信息渠道均等化政治影响力的主要表现,提出补偿传统信息渠道弥补数字鸿沟的重要力量,并简要介绍了北京市接诉即办的改革历程。
最后,孟老师从“信息政治视角下的国家-社会关系”“国家信息能力推进”“国家社会关系演变”三个角度进行全面总结。
在交流环节,孟老师对大家提出的“MPA学生如何利用自身工作信息优势进行论文写作?”“MPA学生如何提升前沿统计方法学习能力?”“大数据技术在基层治理应用困难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进行了逐一回应,从理论建构到实证检验,为同学们带来了新的研究启发。
本次讲座由暨南大学MPA教育中心执行主任林慕华教授主持,逾400名师生在线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