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论文类型

摘要


如何保障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是实现MPA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课题。选题是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恰当的选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题不当则事倍功半。对G校187份被判定为“不合格”学位论文的评阅书的分析表明:选题不当是不合格论文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选题切入点不当”“选题不属于公共管理专业范畴”“选题的支撑资料无法获取”和“选题非真问题”四大方面问题。要走出MPA论文选题的误区,就要体现专业学位的特点,遵循专业性、可行性、适度性和实践性的基本原则。

作者简介


颜昌武,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MPA教育中心主任,广州 510632

吴远星,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广州 510632

随着我国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简称MPA)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提高质量已成为MPA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学位论文是MPA教育的重要环节,是MPA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现。选题是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撰写MPA学位论文,首先就要把好选题关。

一、从问题到选题

任何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能否提出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是判断一篇学位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要了解什么是研究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问题。所谓问题,既是一个日常用语,也是一个学术用语,它可以用来表示疑问、困惑(如“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话题、议题(如“我们正在讨论一个哲学问题”)、麻烦、困扰(如“这可真是个问题”)、矛盾(如“这个问题太尖锐了”)、关键、重点(如“重要的问题在于学习”)、缺陷、毛病(如“这个人脑子有问题”)、事故、意外(如“出了问题我可负不起这个责任”)等多种意涵。

“问题”一词的多义性,使得人们在使用这个词时也产生了诸多分歧和误解。在学位论文开题或答辩时,评委们通常都会问“你要研究什么问题”“你的研究问题是什么”或“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而学生通常都会做出诸如此类的回答:“我要研究精准扶贫问题”“我的研究问题是食品安全监管”“我研究的是乡镇政府的财政问题”。严格来说,学生回答中所说的问题,更多地偏重于“主题”(subject)或“话题”(topic),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议题”(issue),不是真正的研究问题。议题的内容牵涉广泛,有点类似于“问题”这一概念的外延,是“问题”的一些非本质特征的外在表现。不管问题的外延有多么广泛,但其内核就是一种疑惑(puzzle),即源自于认知主体在无知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求知欲望,一种解决和消除理想(期望状态)与现实(实际状态)之间差距的冲动。

问题可分为实践层面的问题和理论层面的问题。实践中的问题来源于人们对自身生存状况的敏感,建立在审美情感和善恶判断基础上,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人们只有通过置身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到社会制度安排中的某个或某些不足、缺陷或危机,“感到他们所珍视的某种价值受到了威胁”,这就是“问题情境”。问题起作用的机制,就在于这种情境逻辑,即人们意识到了现实生活中某种不令人满意的境况,试图对此加以改变,以使其能达到符合人意的境况。理论层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种对象性思维,一种纯粹理智的理解要求。在社会科学领域,理论问题最终只能来源于实践之中,是实践问题在人类理智活动中的智识反映。

就研究者来说,把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扰或困惑转换为具体的研究问题,这就有一个取舍的过程,我们可称之为“选题”。选题是学位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且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一步,它决定了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性质与研究方法等。

对MPA的选题来说,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并将其转换为研究问题。爱因斯坦曾指出,伽利略提出了决定光速的问题,但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伽利略的贡献,因为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比解决这个问题更为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被誉为公共管理学领域中“百科全书式”学者的西蒙(Herbert Simon),以其独特的经历给爱因斯坦的上述命题做出了生动而形象的注解。西蒙一生横跨多个学科领域,且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无论西蒙在多少个学科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但终其一生,他始终是围绕一个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基础性问题展开研究的,这就是人的决策行为。西蒙之所以会以人的决策行为作为毕生研究的大问题,关键是他在早期的公共管理研究中,第一次意识到了在生活中理性地行动是困难的,但也是必要的,也第一次意识到聚焦决策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他关于有限理性和科层组织的基本概念。

个体的惊异能否成为一个研究问题,首先在于其能否唤醒研究主体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研究主体对实际的问题情境的一种反应,即主体意识到其所面临的令人不安的境况并致力于获得某种摆脱这种境况的解答。问题意识发源于研究主体背景知识中固有的预期与其经验观察之间的差距或冲突,常常以惊异或者怀疑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意识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以及思考、认识问题的方法与观念,不仅是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选题时应当具备的最为基本的思想、对所涉学科有关问题的敏锐感知,也是学位论文选题时了解、选择与发掘有价值论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思想意识。一篇论文只有明确了问题意识,确定了整篇文章要回答什么问题,才能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文献梳理、研究设计、资料收集和谋篇布局等工作,最终使提出的问题得以解决。可以说,问题意识贯穿于论文写作的始终,一旦脱离了问题意识,文章就可能陷入偏题或离题的困境中。

二、MPA学位论文选题的常见问题

MPA研究生处于非全日制学习的状态,对学位论文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相对有限,在学位论文的选题上应慎之又慎,因为一旦选题方向有误,愈努力便愈偏离目标。在实践中,MPA研究生常因各种原因陷入选题的误区。笔者以广东省G校申请MPA学位的966篇论文的评审书为研究对象,剖析MPA学位论文选题的常见问题。出于研究伦理的考虑,本文在涉及具体的办学单位、具体的学位论文和具体的评阅意见时,都作了必要的技术性处理。

(一)数据和方法

G校于2004年获得MPA项目办学资格,并在2016年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获评“B”类。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的推行,G校对MPA学位论文的把关也越来越严格。截至2018年冬季答辩时,G校累计有79篇MPA学位论文在评审环节(每篇两位评委)被判定为“不合格论文”,占申请学位论文总数的8.17%。还有29篇论文最初被一位评委判定为不合格但在复评时被判定合格。这样,我们共得到187份选项为“不合格,不能参加答辩”的评阅书,其中有178份评阅书直接谈到了选题存在的问题。这178份评阅书为我们考察MPA论文的选题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观察窗口。

在获得一手的评阅书素材后,我们着手对“选题”的概念加以分解,以期区分出可以实际测量的具体指标。我们运用内容分析法,先提取有明确意义指向的关键词条并进行编码,从而建立起文字评阅意见数据库。然后归纳意义相近的词条为一个误区维度,即将盲审专家指出的论文存在的主要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归纳为一级问题维度;在这些主要的、具有共性的问题下面,将盲审专家指出的具体问题,进一步归纳为二级或三级问题维度。

(二)MPA学位论文选题的四大方面问题

依据上述思路,我们梳理出MPA学位论文在选题上的四大方面问题,根据词频统计,按占比情况由高到低进行排列,分别是“选题切入点不当”“选题不属于公共管理专业范畴”“选题的支撑资料无法获取”和“选题非真问题”,占比分别为36%,28%,21%和15%。

1.选题切入点不当

这是获评“不合格”选项的论文在选题上的最大问题,占比为36%。这类选题的主要表现为两点:

(1)选题过于笼统空泛,不能聚焦自己的研究对象。从盲审专家意见来看,“选题过于空泛”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误将研究对象或主题作为研究问题。这一类的论文通常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主标题含糊不清且常带有“问题研究”字样,如《J市行政服务中心公众满意度问题研究》。其章节标题也有同样的含糊特征,通常表达为“政府层面的问题(原因)”“社会层面的问题(原因)”“企业层面的问题(原因)”。显然,这些标题中的“问题”二字,充其量只是研究议题的意思,没有提炼成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如盲审专家意见所说,“论文整体上没有形成研究问题,只是对公共租赁住房制度作了面上的描述,建议作者打磨出更明确的题目”(原文题目:《X市公共租赁住房租赁管理问题研究》);“题目过于宽泛,只是在泛泛而谈产业政策应如何如何,究竟是何种产业政策,产业政策的何种问题,该文则语焉不详,让人不知所云”(原文题目:《“一带一路”背景下X区的产业政策问题研究》)。

其二,研究对象的范围过大。这类论文的主标题通常不限定范围或带有“中国”“G省”这样的帽子,再加上诸如“模式”“机制”“体制”的尾巴,如《精准扶贫模式研究》《G省乡村治理机制研究》等等。具体在正文中,常常是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如盲审专家意见所指,“主标题过于宽泛和模糊,公共政策执行的问题很多,哪一类政策?执行主体是哪个层级?必须要有一个切入点,建议修改主标题,然后用小标题限定研究范围”(原文题目为《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研究》);“该文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意识,不聚焦、不明确。作者实际关注了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而将之混为一谈”(原文题目为《G省乡村治理中的信息公开问题研究》);“文章缺乏明确具体的研究问题。作者想要研究的是社会组织的培育问题?还是发展问题?还是发展模式问题?”(原文题目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模式研究》)。

(2)选题过于狭窄,就事论事。这类学位论文通常选题过窄,选题意义难以提炼和升华,难以体现MPA研究生应有的概括和归纳能力,也体现不出MPA培养的价值。在一篇题为《X大学食堂管理难问题与对策研究》的论文评阅书中,一位盲审专家如是写道:“姑且不论这篇文章属不属于公共管理的选题,但写一个具体大学的食堂管理的具体问题,作为硕士学位论文,其意义如何体现?”另一份盲审意见则指:“论文更像是给该大学饭堂经理的工作汇报与工作建议,缺乏基本的学术指向与研究价值。”选题过窄的另一种表现,就是论文所依托的案例本身没有典型性或代表性,虽然文章通常会加一个副标题,“以某某事件为例”或“基于某某事件的案例分析”,但这个案例不足以说明作者所要研究的主题,充其量只是举例论证,无法支撑深入的案例研究。

2.选题不属于公共管理专业范畴

笔者在参加学位论文开题时,时常听到评委这样评论:“你这个不属于公共管理专业的选题。”应该说,在开题时,评委们会就选题是否属于公共管理专业范畴进行把关,但遗憾的是,我们在分析“不合格”选项的评阅书时,发现即使到了评审环节,“选题不属于公共管理专业范畴”的现象仍然非常突出,占“不合格”选项的近三成(28%)。从评阅书来看,很少有专家直接提出“本论文不属于公共管理专业范畴”,而更多的是以一种商榷的口气委婉地表达了质疑。如有盲审专家在评审《J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教育管理问题研究》一文时写道:“文中既涉及高职院校层面对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又涉及辅导员自身的教育管理,还涉及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那么,辅导员管理问题,究竟属不属于公共管理的话题?究竟在何种层面属于公共管理的研究范围呢?希望作者能就此加以明确的限定。”

还有一些评阅书指出,一些文章从选题看,属于公共管理专业的范围,但是,仔细读完,又感觉除了文章的大标题外,就与公共管理专业无关。比如,“该文论述的主题是‘患者满意度’,而没有涉及管理层面,作为MPA的学位论文,本应探讨的是管理问题,而不单纯是满意度问题”(原文题目:《X市三甲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提升研究》);“文章对共享单车发展过程的资料掌握翔实,但关注点存在明显的错误,文章论述的主题是企业经营,重在讲企业如何突围,仅在对策部分喊口号式地涉及政府部门应如何如何,本文是申请MPA专业的学位论文,既然标题中有‘监管’二字,就应聚焦政府对共享单车的监管。要言之,该文离题太远”(原文题目:《共享单车的政府监管问题研究》)。

3.选题的支撑资料无法获取

“选题的支撑资料无法获取”,在获评“不合格”选项的评阅书中占21%。造成论证资料获取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选题过大,所需支撑资料太多,超出研究生自身能获取到的资料范围。专家评审意见如:“论文缺乏实证调研资料作为论据支撑,大部分篇幅都是作者在‘自说自话’,使用到的论证资料只有部分‘两微一端’资料”(原文题目:《G市公安政务新媒体的发展与对策研究》);“论文的表述显得比较主观,缺乏客观事实、调查数据和相关部门和人员观点的支撑,不能如实反映建筑工程领域农民工欠薪的实际状况”(原文题目:《建筑工程领域农民工欠薪问题与对策研究》);“文章缺乏实证证据支撑,既没有全市层面的某项数据前后对比,也没有具体社区的案例描述,无法呈现出政策实施效果,建议缩小题目,找到一个社区来开展案例分析”(原文题目:《G市居家养老政策实施效果研究》)。

4.选题非真问题

这类论文在获评“不合格”选项的评阅书中占15%。从评阅书所呈现的意见来看,“选题非真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研究过于表浅,所得结论与人们的日常感知并无二致。如有盲审意见指出:“工作满意度高,离职意向低,这是一个公认的常识。该文却把这当成一个核心研究问题提出来,发放了一大堆问卷,搜集了一大堆数据,也做了回归分析,就是为了验证一个基本的研究假设‘H1:工作满意度与离职意向显著相关’。这样的研究对于我们推进知识积累有何贡献?对于我们指导实践有何意义?”(原文题目为《公务员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向的实证研究》)。

二是研究结论明显有悖于常识,而作者的论证又不足以令人信服。“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发现某些部门的信息公开给公众带来了困扰,并尝试颠覆人们的一个常识——‘公众觉得政府信息公开是好的’。评阅者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政府信息公开总体上会被公众称赞,这一点毋庸置疑,至于相反的特例存在,不会对这个一般性命题造成冲击,除非文章收集到足够多的案例足以证明特例不是孤例。从文章的行文来看,降低公众满意度的原因在于‘不当的信息公开操作’,而非‘信息公开’本身”(原文题目为《政府信息公开真的提高了公众满意度吗?》)。

三、走出MPA学位论文选题的误区

随着我国MPA教育的发展,学位论文质量作为衡量MPA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得到重视。要提高MPA学位论文的质量,首先就要在选题环节严把质量关,选题要体现MPA作为专业学位的特点,并遵循MPA论文选题的基本原则。

(一)要体现专业学位的特点

全国MPA教指委《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8年版)中明确指出,MPA学位论文“应体现专业学位的特点,选题紧密结合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特别鼓励学生选择与自己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岗位相关的问题展开论文研究”。这一选题要求是与MPA作为专业学位的定位、MPA教育的目标和MPA学位论文的重要性密不可分的。

首先,从专业学位的定位来看,早在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6次会议通过的《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就指出:“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同管理类其他硕士学位相比,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招收对象、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以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有特定要求和质量标准,区别于教学、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强调直接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实施专业学位教育。”2013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专业学位论文应与学术学位论文分类评阅”。如果说科学学位的研究生培养看重学生对理论知识和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其学位论文更强调理论上的发现和创新,落脚在理论的贡献上,那么,作为专业学位的MPA就更倾向于培养学生发现实践问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落脚在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上。要言之,MPA论文对学术性的要求低于科学学位的论文要求,但对应用性的要求则高于后者。

其次,从MPA的教育目标来看,它是以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项目,旨在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公共管理专门人才。200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把MPA的教育目标界定为:“培养从事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等方面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精通某一具体政策领域的专业化管理者和政策分析者”。全国MPA教指委培养方案对上述目标进行了修改完善,提出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MPA学位论文必须要反映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从MPA学位论文的重要性来看,学位论文不仅是研究生整个学习阶段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是MPA研究生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对所处的政府部门或非政府公共机构的日常工作进行反思、改进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培养单位传授专业知识和分析方法,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等培养效果的综合检验。MPA研究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从选题到资料收集分析再到论文撰写,都是对自身职业能力的真实反馈,对于促进公共部门提升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有效提升研究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践中公共管理问题的职业能力,首先就要强化和锤炼他们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体现在学位论文中,就不可避免地落在了学位论文的选题上。一篇学位论文的质量,与选题、逻辑、方法、资料等密不可分,但选题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位论文的选题一旦出现差错,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一样,最终使得论文的逻辑零散、资料堆砌、分析空洞、结论无力。

(二)要遵循选题的基本原则

依据MPA作为专业学位的定位、MPA教育的目标和MPA学位论文的重要性,对照前文所提及的MPA论文选题中存在的四大方面问题,我们尝试提出MPA学位论文选题的基本原则:专业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1.专业性原则

MPA学位论文的选题首先要符合专业性原则。所谓专业性,是指学位论文的选题不能脱离学位点所在学科的研究领域。一篇学位论文的选题若是脱离了所在学科的研究领域,哪怕是拥有翔实的资料、有力的论证和合理的结论也无法体现其所在学科的研究价值。选题符合专业性的标准,论文不一定能顺利通过答辩;若选题不符合专业性的标准,则难以顺利通过答辩。换言之,MPA学位论文选题应当属于公共管理学科的范畴,这一标准要求我们在选题时,必须选取与本职工作或所在地区相关的公共管理实践中具有典型性的真实事件为案例,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及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或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

专业性原则要求我们首先要对研究对象加以准确界定。公共管理,顾名思义,其特殊性体现在“公共”二字上,因而,MPA学位论文在选题时,必须从“公共性”出发,其研究对象必须限定于政府、NGO或其他具有公共性质的机构或群体。比如以企业管理为研究对象,就脱离了公共管理的范畴。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说,一篇MPA学位论文,只要以企业内部的管理为题,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可以断定这篇论文不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MPA研究生中有极少部分来自企业,如果要基于自身工作实际来撰写毕业论文,不妨把视野放得更宏观一些,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在企业发展或者行业发展中的作用等角度来思考。比如有人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为题申请MPA学位论文,则明显不符合专业性的要求。但如果改成《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政府作用研究》,就可纳入公共管理的范畴。

其次,MPA学位论文选题的专业性要求我们对研究问题进行明确的界定。在实践中,许多重要的问题都不单独属于某一学科,比如制度问题,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都可以开展研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制度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或政治学问题,因为它并不专属于某一学科,也没有哪个学科能提供回答这些问题的全部概念和逻辑。MPA学位论文的选题大多围绕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和政策问题等方面展开,这些选题不可避免地涉及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领域。但是,待研究的问题又呈现学科化的态势,具有专业性,每一学科都以其独特的视野来探索问题而在学科体系中占得一席之地,因而,我们必须以公共管理的视角展开分析,才能将这一普遍性问题的研究限定于公共管理范畴。因此,把握不同学科研究的侧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进行界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选题的专业性要求。比如,像《G省小食品流通环节问题研究》这样的选题,虽然很多学科都可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但要申请公共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就要达到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性要求,不能泛泛而论。如果将题目改为《G省小食品流通环节的政府监管研究》,则可以将选题与所学学科和知识体系关联起来。

2.可行性原则

MPA学位论文的选题还要符合可行性原则。可行性,一方面是指论文的选题需要有足够的、能够获取的研究资料作为支撑;另一方面是指论文的选题必须是撰写者能够驾驭的。在选题时,仅仅考虑论文的选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还远远不够,还应充分考虑论文写作的可行性,缺乏写作可行性的论文,哪怕具有再大的价值也无济于事。

首先,从是否能够获取足够的研究资料来看。学术研究不同于文学创作,一切分析论证都要建立在充足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是否能够获取足够的研究资料会直接影响到论文的质量。没有足够的研究资料,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MPA学位论文的资料来源分为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两种,其中直接资料来源于调查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间接资料来源于二手资料和文献档案等等。即便有着工作上的便利,MPA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中,仍然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无法获取资料。

首先是研究资料本身的原因。公共管理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一部分资料是不宜公开的或较为敏感的,这就为资料的获取增加了难度。此外,如果所需资料过于宏观、庞大,从实际操作来说,也难以获取,比如类似“我国的户籍制度”这样的研究对象,因为获取资料的范围是全国性的,因此在资料的获取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其次是研究者本人的原因。在论文选题初期,一些MPA研究生为了追求创新性,选择了前人未涉及的领域或是冷门的领域,但是在接下来的研究过程中会遇到所需资料难以获取的情况。最后,仅仅获取足够的研究资料还不足以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论文撰写者对选题的驾驭能力也非常关键。不同于全日制研究生,MPA研究生是在职攻读学位,他们在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方面稍显弱势,这意味着在选题过程中不能忽略自身驾驭复杂选题的能力。

因此,在职研究生在进行MPA学位论文选题时,需从实际出发,量力而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选取那些所在工作领域、贴近工作实际的选题,这样既可以在日常工作中直接获取足够的研究资料,又可以保证对该选题有足够的了解,从而提高完成论文写作的可行性。

3.适度性原则

选题的切入点是否适当是决定一篇MPA学位论文能否过关的关键。适度性,是指论文选题的切入点要适当,不宜宏大叙事,不宜面面俱到,而是要“以小见大”。

那么,如何把握好选题的切入点?到底是大题大做、大题小做、小题大做还是小题小做?这里的“大”和“小”指的又是什么?公共管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对于一个社会现象或政策问题的研究往往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切入才能较为完整地加以分析,对于这种“大”题,很难用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来完成。“大题小做”既能凸显选题的意义,又能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避免面面俱到和泛泛而谈,使文章主线清晰、主题聚焦。

所谓“大”和“小”,强调的是一种重要程度和切入视角。“大”选题指的是这个选题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小”选题的重要程度则相对较低,可能只是关系到小群体或者私人利益的一个方面,具有较低的研究价值。比如“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问题”这个选题,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这对于政府治理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因此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选题。而所谓“大”做,指的是对于某个选题,选择的切入点过于宏观或追求面面俱到;所谓“小”做,指的是对于某个选题,选择的切入点相对微观,仅仅只是众多切入点中的一个,以追求纵深的研究。以全国首届MPA优秀论文《当代中国行政文化再造与MPA教育》为例,“当代中国行政文化再造”是一个“大”题,而“MPA教育”是个相对小的切入点,这篇论文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切入点相结合,便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选题。

MPA研究生在工作岗位上对具体的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从微观视角解剖“麻雀”、聚焦具体问题有利于其“扬长避短”,从“小切口”切入“大问题”,这也符合MPA教育“旨在培养解决实务问题的专业人士”的定位。此外,由于MPA研究生要同时兼顾工作和学习,“大题小做”有利于他们将精力集中于研究选题的某个具体问题,有利于他们在实际的写作中得心应手,避免出现部分研究资料无法获取、论述缺乏事实支撑、文章主观随意性强的问题。

4.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是指MPA学位论文的选题要有实践价值。如何定义选题的实践性?如何才能判断选题是具有实践价值的“真”问题呢?应该说,“任何一个真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逻辑上能自洽;第二,实践中能举证。凡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真问题,缺少任何一个条件则是假问题”。所谓实践中能举证,就是说在生活中可以找到例证,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天方夜谭,不是谎言谬见。

要把握选题的实践性原则,MPA研究生需要将关注点放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善于从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这些问题应该是能够解决并且尚未被解决的,将这样的问题凝练成研究的选题才能使选题具有实践性。同时,选题要能够在实践中被举证、被检验,这意味着过于抽象、脱离实际或是过于狭隘、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都不适合作为选题。因此,只有着眼于实践价值的选题,才是找到了“真”问题。

四、结束语

MPA学位论文是检验MPA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准,选题作为学位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位论文的价值与质量。虽然在开题报告环节就要求对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把关,但实际上,在学位论文的盲审阶段和答辩阶段,都出现了不少因陷入选题误区而导致论文不通过的情况,这意味着当前针对学位论文选题方面的认识和标准还有待进一步清晰。因此,形成重视选题的共识,弄清选题的常见问题,确立选题的质量标准,是MPA教育发展中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年第9期